光圈与通光率的关系
* 对任意焦段,同样的f值拥有相同的通光率
* 光圈值为f,则通光率正比于1/f^2
曝光与白平衡
- 感光原件特性
感光元件的宽容度非常小,当拍摄范围内明暗变化大时,极容易出现暗部欠曝或亮部过曝的情形,不像人眼,同时可以看见亮部和暗部的细节。另外,过曝通常要比欠曝更容易被系统控制。 - 曝光和白平衡
在数码时代,我们应该忽略这两个因素,相机的自动系统会为我们留下最多的细节,利用后期调节要远比现场选择参数更加高效。
事实上,拍摄系统依据18%灰度原则,自动曝光时总是会选择一个参数,使整体获得尽可能多的细节。这也就产生了所谓的曝光误差,例如雪景偏暗,暗室偏亮。这些曝光误差在模拟时代是致命的,它让照片显得不真实,因此需要精确的调节曝光参数;而在数码时代,由于后期的存在,我们应当尽量多的保留拍摄细节,使自己有更多的可调节范围,当然,你如果不喜欢或不擅长后期,直接利用灰卡测光,直出也是可以的。
复制比与放大率
- 复制比是指 拍摄主体在感光原件上成的像 占 感光元件长度 的 比例。复制比的极限值为100% 。面部拍摄,花草鱼虫,小尺寸主体拍摄等通常都要求有1:1的复制比。另外
对一个确定的系统,1:1复制比有一个极限尺寸。 - 只有线度大于极限复制尺寸的主体才能进行1:1复制比的拍摄。
极限尺寸越小,可拍摄的对象也就越多。拍摄者也可以有更多的拍摄参数可选,例如站的更远,或者使用更短的焦距。 - 对于常规的单反定焦系统,其视角是确定的,这个极限尺寸在最短对焦距离处取到。一般而言,长焦的最短对焦距离都远的惊人,不能进行小尺寸主体的摄影,所以通常用中短焦距以非常近的距离拍摄。厂商在制作有短对焦距离的长焦头时都会特意的加个”Marco”提醒你一下。
- 只有线度大于极限复制尺寸的主体才能进行1:1复制比的拍摄。
- 放大率是一个相对概念,对于仅有焦距可变的系统,拍摄主体在感光元件上成像的尺寸和焦距呈线性关系。
透视作用
- 透视的直观作用是近大远小,对于单反,线条会向中央汇聚
- 透视是客观存在的,强度只和拍摄距离有关,越近效果越强。如果构图相同,广角端会让拍摄者站的离主体更近,透视更强烈,导致主体看起来更加巨大。近距离拍摄有强烈的”纵深效应”,远距离拍摄则有强烈的”压缩效应”。例如,同样的球,一个你5米,B离你500米,你会明显觉得近的大,换言之你明显感觉到大的球离你更近,但是如果一个离你500米,另一个离你1000米,无论是距离还是大小,你都感觉不到什么明显的差异了。
透视作用的应用
- 在确定构图后,第一要务就是选择合适的拍摄距离以控制透视,再在此距离上依构图变焦。
对于人像照(构图就是脸充满视野),3-5米是比较合适的距离,不会让鼻子太大,也不会让面部显得太平坦,如果你无法确定这个距离,那么使用35系统的85-135焦段,这个焦段内拍摄大脸照,你只能站在3-5米处。如果你没有合适的焦距,站在这个距离拍摄,再进行拼接或裁剪也可以。 - 风光摄影应合理布置前景,利用透视形成广大的感觉,否则视角再大也不震撼。另外,要尽量避免长焦端的压缩效应,压缩效应的效果不易被控制
- 线条的透视应尽量对称,否则会引起视觉的不适应
关于等效焦距
等效焦距的概念仅适用于控制构图和透视:在与35等效的焦距下,如果站在同样的拍摄点,你们的构图是相同的,自然透视效果也是相同的。
然而此时物理焦距不同,不同系统对景深的控制能力则差很多,例如35系统的75焦段对比APS-C的50焦段。
景深范围
合焦后像的清晰范围大致是焦平面前L,焦平面后2L,L正比于1/f。这对于拍摄有纵深的画面(如毕业照)时很重要,有n排人,那么你应当选择大致n/3排的人进行对焦,保证尽可能多的人是清晰的。